凤凰楼品茶app官网_修车大队楼凤论坛导航_万花楼论坛信息网_一品香论坛网

良俗入人心 文明潤鄉(xiāng)土 | 文明中國·寧夏吳忠

稿件來源:中國文明網 發(fā)布時間: 2023-11-16

“文明中國”主題采訪系列報道第102期: 

寧夏吳忠:良俗入人心 文明潤鄉(xiāng)土 

  寧夏吳忠市同心縣田老莊鄉(xiāng)五道嶺子村馬炳文嫁兩個女兒,沒要一分錢彩禮。在他看來,高價彩禮意味著給子女添負擔。 

  如今在寧夏吳忠,城鄉(xiāng)群眾面貌發(fā)生了很多喜人的變化,紅白喜事講排場、比闊氣的少了,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yǎng)薄葬的多了,文明新風撲面而來。近年來,吳忠市以文明素養(yǎng)提升行動為抓手,不斷煥發(fā)鄉(xiāng)風文明新氣象。 

  在工作機制上形成規(guī)范 

  吳忠市鹽池縣大水坑鎮(zhèn)新泉井村是全國文明村。該村結合實際制定村規(guī)民約,建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村民自治組織,對辦理婚喪嫁娶各項流程作了統一規(guī)定,對酒席桌數、菜品種類等都限定了標準。在倡導勤儉節(jié)約、彰顯文明新風的同時,又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發(fā)展生產、增收致富上,村里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基本杜絕。新泉井村實現了從“外在美”向“內涵美”的巨大轉變。 

    

  2023年10月,吳忠市利通區(qū)開展加強青年婚戀觀教育活動。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明辦供圖 

  據了解,吳忠市指導所有行政村修訂村規(guī)民約,完善紅白理事會章程,將思想先進、德高望重、熱心參與的老黨員、老干部、老軍人、老教師、老模范、鄉(xiāng)賢能人等納入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成員,不斷為群眾自治注入“文明力量”。 

  “讓彩禮歸于原本的‘禮’,讓婚姻歸于純粹的‘愛’,禮節(jié)不少,愛也不減。”吳忠市利通區(qū)金塔社區(qū)紅白理事會工作人員說。 

  在培育引導上凝聚共識 

  吳忠市注重發(fā)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以正向引導促群眾轉變思想,放下人情攀比的“面子”。 

  近年來,全市上下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群眾身邊移風易俗典型選樹宣傳。近日,“吳忠市文明大講堂”走進同心縣河西鎮(zhèn)上河灣村,應邀嘉賓們分別從婚事新辦、榜樣帶頭破陋習、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等方面與村民們進行了深入探討。 

   

  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zhèn)上河灣村舉辦第49期《吳忠文明大講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明辦供圖 

  紅寺堡區(qū)是大型易地搬遷移民集中安置區(qū),該區(qū)每年開展“農村移風易俗主題宣傳月”,以“紅寺堡一家人”系列活動引領,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全國最美家庭李俊義家庭靠勤勞雙手如期實現脫貧。他說:“為了面子,向親家要個十來萬元的彩禮劃不來?!崩羁×x“零彩禮”嫁女的事跡被拍攝成微電影《無“禮”的幸福》,在當地廣為流傳。 

  學有榜樣,行有示范。青銅峽市大壩鎮(zhèn)韋橋村村民韋德川的獨生女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深知娶媳婦給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帶來壓力和負擔有多大的他響應移風易俗倡議,沒有向男方家索要一分錢的彩禮。 

  在層出不窮的身邊榜樣影響下,村民的觀念也發(fā)生了轉變,喜事新辦在吳忠日漸蔚然成風。 

  在實踐養(yǎng)成上培育自覺 

  好的風氣如何深入人心、延綿下去?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在行動上才能形成自覺。 

  吳忠市利通區(qū)馬蓮渠鄉(xiāng)柴橋村有一支“新紅娘”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他們宣傳移風易俗、幫助新人籌辦新風婚慶儀式,成員從最初的5人逐漸壯大到26人。村民王珊談起這支隊伍不由豎起來大拇指,“以前村民辦喜事都愛攀比,從訂婚到結婚動靜‘鬧’得是越大越‘有面’,總怕哪里做不到失了面子。自從村里有了‘新紅娘’志愿服務隊,攀比的少了,鋪張浪費也減少了,省心、省事、省錢。” 

   

  吳忠青銅峽市舉行“浪漫七夕執(zhí)手相約、移風易俗青年先行”移風易俗集體婚禮。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明辦供圖 

  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家庭觀是移風易俗的重要一環(huán)。在青銅峽市舉辦的一場“浪漫七夕執(zhí)手相約、移風易俗青年先行”移風易俗集體婚禮現場,10對新人在親友的共同見證下喜結連理,許下相伴終生的愛情誓言。吳忠市還加強教育引導,倡樹婚戀文明新風,積極搭建平臺拓寬青年交友交流的渠道,推動青年婚戀觀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 

  無論是“零彩禮”嫁女的普通村民,還是活躍在鄉(xiāng)村的“新紅娘”志愿服務隊,都是近年來吳忠市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生動縮影。一城文明風,滿城皆是景,移風易俗浸潤群眾心田,文明鄉(xiāng)風勁吹吳忠大地。(采訪報道組:周勝武) 

>>><<<
【編       輯】: 楊兆蓮
【責任編輯】: 龔建崇
【稿件來源】: 中國文明網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