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森林城市演绎生态惠民新篇章
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步道上,鸟鸣声与晨练市民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大武口北武当河生态公园的一天在生态与人文的和谐交融中开启。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是这座城市从“煤城”到“美城”的绿色蜕变。“阳光正好,让人只想待在公园里静静放空,感受这份家门口的诗与远方,每天都能陪家人散散步,碰到老朋友还能闲聊几句,这样的生活,真是一种享受。”正在公园和朋友闲聊的何波告诉记者,他们很享受这绿荫下的惬意时光。远处老年人悠闲地漫步,年轻情侣手牵手在林荫小道上散步,孩子们奔跑嬉戏的身影随处可见,整个公园都洋溢着热烈、幸福的氛围。
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我市各公园已成为常态。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生态型、景观型、节约型”园林城市工作目标,通过实施城市道路景观改造、小微公园建设和公园广场提升等项目,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8.12万亩,绿化覆盖率44.5%;全市已建设小微公园60个、串联绿道30.2公里。
一串串可喜的数字,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写照。“‘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8.73万亩,完成率110%;未成林抚育提升13.62万亩,完成率156%;退化草原生态修复11.8万亩,完成率112%;湿地保护修复30.45万亩,完成率107%。”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积 36.34 万亩,森林覆盖率5.94%;
草原面积202.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4.36%;湿地面积60.79万亩,湿地保护率35.9%。星海湖南域“小三亚”、大磴沟翡翠湖、北武当红叶林等成为网红打卡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现人人共享。
我市坚持绿色发展,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生命线来坚守,将生态保护与民生环境改善相统一,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石嘴山人顶风沙、战严寒、冒酷暑,让贺兰山重披绿装。”市生态保护林场场长张廷谢告诉记者,我市组织实施了“一线、两沟、多片”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146.8平方公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不断走深走实,贺兰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列入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项目并在全国予以通报表扬,被列入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推荐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之一向全球公开发布。贺兰山、黄河、沙湖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及野生动物生境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野生动物岩羊种群达5万只,马鹿种群超3000头,灰鹤数量增加至6960只,四合木等野生植物生长范围不断扩延,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林草植被逐步恢复,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依托贺兰山东麓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我市创建市级森林乡村27个,将生态建设从城市延伸到了乡村并以此为契机,部分乡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展,龙泉村年游客接待量达106.4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超2.5万元,村集体收入超120万元。东永固村每年吸引10多万游客纷至沓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8年的8.4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1021万元,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由53万元增长到3045万元。平罗县天河湾国家湿地公园自2024年6月起有限度免费向公众开放,通过科学调控开放区域与时段,实现生态保护与科普宣教的有机统一。
星海湖碧波荡漾,贺兰山岩羊嬉戏。石嘴山市民不再羡慕江南美景,因为“家门口的风景”已然如此迷人。绿色生态屏障已经筑起,石嘴山这座曾经的煤城,正在青山绿水中书写着生态惠民的新篇章。(记者 马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