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文明村镇丨西河桥村:产业“造血”新风“润心”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走进惠农区尾闸镇西河桥村,温室大棚里羊肚菌长势喜人,文化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庭院里“好婆婆”故事口口相传……这个曾经不起眼的村庄,如今凭借党建引领下的“产业+文明”双轮驱动,不仅摘得“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更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精神富起来,绘出了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西河桥村把党建引领作为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村党支部牵头整合100亩闲置土地,搭起“合作社自主经营+企业+农户承包”的发展框架,羊肚菌温室种植基地、草莓采摘园、葡萄大棚相继落地,形成“四季有产出、全年能增收”的产业格局。为解决种植技术难题,村党支部主动对接宁夏大学农学院,邀请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开课,村民们跟着专家学食用菌种植、果蔬病虫害防治,慢慢从“门外汉”变成了“田秀才”。2025年村集体净收入达71.84万元,产业发展不仅让村集体腰包鼓起来,更给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采摘园平时固定吸纳10名村民务工,旺季时每天有20余人忙碌在大棚里,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曾经的闲置土地,如今成了村民的“致富田”。

口袋富了,精神不能“空”。西河桥村打破“照本宣科”的理论宣讲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沾泥土、带露珠”。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田间课堂”开在大棚边,“庭院讲堂”设在村民家门口,党员群众还能走进廉政教育基地、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实景教学;针对村里老年人多、外出务工人员分散的情况,“乡音宣讲队”带着“政策大礼包”走村入户,用方言土话把惠民政策讲成“家常话”。线上学习也不落下,每月微信群里都会推送政策解读短视频、致富带头人访谈,累计覆盖600余人次,让理论学习“不打烊”,思想引领“不断线”。

文化阵地是凝聚人心的“强磁场”。西河桥村升级村级文化广场,增设文明新风宣传栏、乒乓球桌,让村民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提质农家书屋,划分“儿童阅读区”“农技服务区”,新增1500余册图书,“亲子阅读”“农技沙龙”等活动年均服务超500人次。传统节日里,村里更热闹,“春联福字进万家”“月圆话家风”茶话会、英烈故事分享会轮番上演,村民还自编自导移风易俗《三句半》快板、小品,把文明新风唱进生活里。“邻里帮”志愿服务队也常态化开展,义剪、义诊、免费拍照、家电维修等“菜单式”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便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榜样的力量最能打动人心。西河桥村建立“群众推选、组织审核、公开公示”的典型培育机制,2024年以来,共选出“美丽庭院”“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致富能手”等先进典型16人(户)。这些“身边榜样”走进“道德讲堂”,用自己的故事传递温暖,有的讲述孝老爱亲的日常,有的分享创业致富的经验,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慢慢带动村民见贤思齐。如今,村里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的村民超400人次,互助互爱、共建共享的氛围越来越浓。
文明新风要管长效,还得靠制度“护航”。西河桥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礼金上限、宴席规模,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近五年,村里成功劝导5户家庭简办婚丧事,“低彩礼”“零彩礼”成了新风尚,已有2对新人领取“低彩礼”证书。村里还把垃圾分类、孝老爱亲等践行情况与“积分超市”挂钩,定期评比兑换,“有德者有得”的机制,让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热情更高了。
如今的西河桥村,大操大办少了、勤俭节约多了,封建迷信少了、文明新风多了。产业“造血”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文明“润心”让乡村越来越和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朝着更幸福的生活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