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24.63万人次获益 银川完善资助体系 助力学子逐梦
“资助政策真是好,给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一笔笔“真金白银”为困难家庭解决了孩子上学难题,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点赞。一直以来,银川市坚守“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工作原则,通过创新机制、强化落实、多维发力,持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以扎实举措筑牢“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底线。
近五年发放资助金2.31亿元
“每学期2000元的学费是全免的,我从高一刚入校报到时,就没有交过学费,每个月只从家里拿400元生活费。”银川职业技术学院财会商贸部会计事务专业2023级学生张怡蓝说。此外,她每学期还能领到1500元助学金。即便家庭并不富裕,张怡蓝也从未觉得上学是件“困难事”。
张怡蓝来自固原市西吉县的一个小山村,家里仅父亲一人在工厂务工,母亲则在家照看2岁的弟弟。在校期间的张怡蓝格外勤奋,上一学年的成绩在全校排名第七。她说,后续仍有机会申请6000元的国家奖学金,“今后,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本科,再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张怡蓝的求学经历,是银川市学生资助政策惠及众多困难学子的一个缩影。银川市在严格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类学校、各个学段、各种困难群体”三个维度的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掉队。
针对三区范围内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银川市推行每生每学期免学费400元~2000元、免住宿费200元~450元政策;对市直属普通高中的三区农村户籍学生,落实每生每学年免学费400元~2000元政策,精准施策,让困难学生及时获得帮扶。近五年,银川市本级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63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达2.31亿元。
324名受助生全圆大学梦
“上高中时,每学期免除400元学费,还发了1000多元助学金……”今年,银川学子刘文宇成功考入天津大学,算起高中三年享受到的学生资助,他的脸上满是感激。刘文宇一家来自陕西,如今在永宁县望远镇居住,父亲在工地背沙子,母亲则在附近早市打零工,收入都不稳定。好在兄弟俩都十分争气,哥哥已在西安科技大学就读,刘文宇又考上了天津大学。“小学和初中是义务教育,不用交学费;到了高中,继续享受银川市的资助政策。”刘文宇的妈妈说,“我们家长每个月只需要给孩子100多元生活费,够在学校就餐就行,其余大部分开支都由政府承担,这对困难家庭来说,真是太好了!”
刘文宇一家,正是银川市学生资助政策“扶困”与“扶智”“扶志”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近年来,银川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资助全过程,构建起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相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根据政策,普通高中阶段,脱贫家庭学生、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这五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享受800元/年的学杂费免除;脱贫家庭学生、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残疾家庭及残疾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城乡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烈士子女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能申请平均2300元/年(可分2~3档,1200元~3500元)的国家奖学金。
“2025年,市本级受资助的324名高中毕业生全部考入大学。”银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资助政策不仅为学生跨越经济难关、实现学业梦想提供了坚实支撑,更通过全方位培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首创“免申即享”模式
“银川市率先探索‘免申即享’资助模式,通过建立联合民政、乡村振兴、残联等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整合学生学籍、家庭经济状况等关键信息,采用‘大数据自动比对+实地核查’双重方式,精准锁定符合条件的资助对象,大幅简化申请流程。”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民政、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已为银川市本级学校共享9843条困难学生数据,为资助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学生都能免除学费(不含住宿费),学生无需主动申请,学校直接办理减免手续。”银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老师李春艳说。同时,针对国家助学金,民政、残联等部门联合开发的系统会自动筛选并显示需资助的学生名单,学校仅需核对信息,补充采集校内符合条件的学生数据,再通过三级审核,即可实现困难学生“应享尽享、应助尽助”。目前,该校已启动新生助学金申报工作,预计11月底助学金将发放至学生银行卡,高二、高三学生的助学金则预计10月底完成发放。
为避免“漏助错助”,银川市还建立了“学期更新+动态调整”机制,对遭遇家庭突发变故的学生,主动开展排查并及时纳入资助范围,显著提升了资助响应效率与精准度。
在确保资助资金规范高效使用方面,银川市构建了“学校审核+教育行政部门复核+社会监督”的三级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资助名单公示制度,公开举报邮箱与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日常监管,对受助学生申请资料逐一审核,“点对点”核查资金发放情况,还会到校实地点名核实学生在校状态。同时,将资助补助经费纳入直达资金管理,从严防范挤占挪用、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力守护资助资金的“安全线”。(记者 李姝)